五种癌症的特殊表现

医网微信 扫一扫

微信号:ewsos1
手机扫一扫
关注医网官方微信
随时关注健康

医网摘要:   无痛性黄疸(眼白或皮肤发黄):因为长大的肿瘤会阻塞胆汁的正常循环。良性胰腺疾病也可能有黄疸病表现,但通常有痛感且伴有发烧。

    这些感受,对大家来说也许并不会感到陌生:
    
    喉咙痛时,可能会在脖子上摸到有些大且有疼痛感的肿块;
    
    胳膊上刮伤的地方感染后,腋下也可能摸到这样的肿块;
    
    腿部伤口感染时腹股沟(大腿和小腹的交界处)也会有这样的肿块。
    
    这是淋巴结与附近病毒或细菌感染进行「斗争」的表现。淋巴结作为免疫系统的关键组成成分和正在受感染的机体一起,通过这种方式抵御感染的入侵。
    
    身体受感染时淋巴结的肿大有典型的红肿热痛症状。
    
    然而,大多数癌症发生时是不会有这些征兆的。它很狡猾,至少在发病初期,不会被人轻易察觉到。因此,如果发现脖子、下巴、腋下或腹股沟处出现了无痛的淋巴结肿大,要更加当心。
    
    通常情况下,只有当肿瘤组织长到足够大从而影响或损害到周围健康组织时,才有明显的征兆和症状。2015年在美国排名前五的高致死率癌症都满足这个特点。
    
    1. 肺癌
    
    2015 年,肺癌再一次成为美国死亡率最高的癌症。
    
    对于长期吸烟的人来说,肺癌的表现可能与某些普通肺损伤疾病症状相似。
    
    如果发现自己有这些症状,就应当去医院进行检查:
    
    咳嗽持续数周不愈;
    
    呼吸短促;
    
    炎症反复发作(如支气管炎、肺炎);
    
    咯血;
    
    胸痛。
    
    胸痛的原因,可能是由于肿瘤刺激或阻塞了正常的肺组织。肺癌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,会逐步压迫或侵犯周围组织或神经,导致胸或肩在深呼吸或咳嗽时持续性疼痛,或平静呼吸时也会出现疼痛。
    
    2. 结直肠癌
    
    结直肠癌是美国成人癌症患者的第 2 大死因。
    
    由于它的肿瘤组织向肠腔内部生长,刚开始没什么感觉,只有当它长到足够大时,才会引起明显的症状:
    
    发现大便变细;
    
    腹部长出肿块;
    
    腹痛。
    
    直肠仅挨着肛门。往往是在例行体检中,进行肛门指检的时候,医生发现做检查的指套上带血,或者是触及到直肠内结节状的肿块时才被发现。然而即使如此,许多患者仍以为是痔疮造成的出血而不重视。因此,遇到这种情况要慎重,需要进一步的检查来明确。
    
    3. 胰腺癌
    
    胰腺癌在癌症致死率排行榜上居第 3 位。
    
    由于其隐匿的发病位置,常常在癌症发展到晚期之前,没有任何征兆或症状表现。
    
    但如果出现这些症状,就要引起高度重视:
    
    无痛性黄疸(眼白或皮肤发黄):因为长大的肿瘤会阻塞胆汁的正常循环。良性胰腺疾病也可能有黄疸病表现,但通常有痛感且伴有发烧。
    
    背痛:有些胰腺肿瘤会压迫或侵犯附近神经,引起上腹深处疼痛甚至可以影响背部,产生背痛。
    
    4. 乳腺癌
    
    排在第 4 位的是乳腺癌。
    
    乳腺癌的主要表现表现为:
    
    生长性无痛较硬肿块:大部分良性的有积液肿块,即囊肿,按压时是较软的。它可以发生在乳腺的任何部位,或深或浅。甚至发生于腋下淋巴结,引起无痛性肿大;
    
    非哺乳期乳头分泌液体。
    
    即使做过了常规乳房 X 光检查及其他乳房检查,如果发生这些情况,也需要再次检查确认。
    
    5. 前列腺癌
    
    今年预计有超过 22 万名的美国男性将被诊断为前列腺癌,它是第 5 位最常见的癌症死因。前列腺癌的肿瘤组织可以在该腺体中生长到相当大才引起症状,这表明有必要每年对其定期筛查。
    
    大的肿瘤组织最终会影响尿道排泄,进而表现出这些症状:
    
    尿频;
    
    尿急;
    
    尿不净;
    
    夜间多尿。
    
    虽然良性前列腺增生也有这些表现,但如果发现自身有一或多种上述症状,还是应该去医院筛查。
    
    要注意的是,任何癌症如果扩散到了骨头,骨头还会表现出明显疼痛;另外,癌症也能引起体重下降,有些甚至是因为引起血栓而被发现。
    
    因此,对于肺、结直肠、前列腺、乳腺这些器官,要定期筛查体检,确保「有癌早发现」。如果发现自己有一些难以解释的持续性症状,一定要去医院完善检查。

本文来源: http://www.ew86.com/cancer/20160929/1407640.html

责任编辑:肖秀燕

最新保健资讯
疾病相关资讯